如果父母能像这位妈妈一样及时反省,孩子很可能不会得抑郁、双相

本文字数约:4794 字

阅读时间约:6 分钟

本文章节:


(相关资料图)

01、父亲要理解女儿,母亲可争当“女儿”的闺蜜

02、如果青少年实在交不到知心好友,那怎么办?

03、如果希望孩子成人成才,这一点才是关键

昨天,我们分享了一名青少年魏婕的面诊案例。

魏婕没有明显的抑郁症状,但作为一个初中生,她比较焦虑。她主要焦虑的并不是学习问题,而是人际关系。

她的父亲工作忙,很少管她,就算管也只会说大道理。她的妈妈相对开明,也一直陪伴教育她,但因为以前总是打击她,还曾经给她施加了很大的学习压力,所以魏婕跟妈妈在一起时,总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。

换言之,她父母都没有办法真正理解她,没跟她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,魏婕的情感诉求在家里难以得到满足。她非常希望找到一个无所不谈的知心好友。可对于她来说,这很难做到。

她从小看了很多书,还包括哲学启蒙书籍,思想比较成熟,她也很少接触网络游戏、电影、电视剧等娱乐方式,所以她跟大部分同龄人缺乏共同话题。有时候,她好不容易找到知心好友了,可是频繁交往了1、2个月后,她会突然觉得好友“很恶心、很讨厌”,不想理睬对方。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,非常苦恼。

她还有点敏感多疑,有一定的偏执型人格。别人说了一句无心的话,她可能会纠结很久,非常焦虑,想很多的可能性。

不过,除此之外,魏婕其他的精神心理问题并不明显。她虽然成绩中等,学习效率一般,有一定的学习障碍,但她能正常上学,能跟上学习进度,也不太担心成绩,属于学校里很常见的成绩中等生。她虽然找不到理想中的闺蜜,但也有一些朋友,有时会聊天、一起吃饭。

她虽然睡眠质量不是特别好,但也没失眠,更没有自残、自杀倾向,跟父母的关系尚可,虽然她不满意父母的一些做法,但也没到很讨厌的地步。

所以总的来说,魏婕还达不到主流精神医学里的诊断标准,最多只能下一个“焦虑状态”。她虽然遭受过一些叠加性心理创伤,符合我们提出的病因学诊断“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(PTSRD)”,但也不严重。与其说她是患者,还不如更准确地说,她是一个正值青春期的、有心理困惑的青少年,这在初中生群体中很常见。

按理来说,像这种情况的青少年,他们和父母一般不会找我们就诊。但难得的是,魏婕的妈妈对女儿的心理问题非常重视。

她看我们公众号的文章看了2年,她很担心,女儿虽然看上去问题不大,但会不会是“微笑型抑郁症”?女儿总是因为交朋友的事那么焦虑,到底该怎么办?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,会不会越来越焦虑,最后导致患病?

魏婕妈妈希望能及早发现,及早重视,及早解决,她也觉察到孩子现在的问题,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,她想知道该怎么改善。这种意识真的值得很多家长学习。她妈妈的这种行为类似于我们临床中说的“二级预防”,甚至接近于“一级预防”,这种意识是极为难得的。虽然她以前在无意中给女儿带来过一些心理伤害,但魏婕有她这样的母亲,仍然是幸运的。

所以,当我在面诊时,说出“魏婕不是微笑型抑郁症”,她有可能放下了心头大石,她带女儿来面诊的主要目的之一就达到了。那接下来他们一家人该怎么做呢?

01、父亲要理解女儿,母亲可争当“女儿”的闺蜜

我们以前多次说过,如果家长想解决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,父母二人中,起码得有一个在这个问题上是相对理性的、有智慧的、跟孩子的关系比较好的。而这个角色往往是母亲。

所以,魏婕妈妈的自我反省、改变和提升很关键。

她可以努力地做两件事。第一件事是她要引导魏婕的爸爸要意识到他在家庭教育中的不足,要作出改变和提升,懂得理解和尊重孩子,改善父女之间的亲子关系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魏婕说,她感受到的来自于家庭的压力中,爸爸的占比是最大的。爸爸要么不管她,要么就只会让她好好学习,她跟异性朋友正常相处,爸爸就批评她早恋。她有时候很生气,想跟爸爸摊开谈一谈,解决问题,但爸爸反而开个玩笑就躲过去了。

所以,最起码的,魏婕的爸爸要改正上面的做法。父女之间产生矛盾了,他不能吵完架就了事,更不能一躲了之,而就应该像女儿希望的那样,两人诚恳、耐心地沟通、商量。他应该学会关心女儿的内心和生活,而不是张嘴就谈学习,更不能说“小孩子把学习搞好就行了,交不交朋友有什么关系”这类的话。

而关于“早恋”,显而易见,魏婕现在不是这种情况,但她父亲在这方面的观念是非常传统的。而且,就算孩子有早恋倾向,但从积极的角度看,他们如果能及早确定符合主流的性取向,现在反而是值得父母开心的事情,至于背后反映出父女关系存在的问题,我们以前也多次谈过,在此不赘述。

第二件事,魏婕的妈妈也要提升自己,改变自己与女儿的相处方式,如果可以的话,争取能成为女儿的“好闺蜜”。

我们以前接诊过的患者小虹,她有一些情况跟魏婕挺像的。小虹一开始病得很严重,高中读得断断续续,花了5年时间才读完。经过我们的临床深度心理干预后,她终于开始走向康复,还考上了大学,现在已经毕业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。

但她觉得自己挺孤独的,因为她比大学班上的同学大了2、3岁,再加上她从患病走向康复的过程中,心智变得比同龄人更加理性、成熟和坚韧,她觉得跟同学们有点谈不来,找不到知心好友。

最后,她跟我说,“何叔叔,我希望我妈妈变成我的闺蜜。”

我当时对她说,“你这个想法很好,不过这也对你妈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。我会尽量引导你妈妈朝这个方向努力。”

所以,魏婕妈妈也可以考虑这个做法,既然女儿在同学中难以找到知心好友,在现在这个阶段,她也很难去高年级或者社会上找朋友,那作为她的妈妈,她可以努力成为女儿的闺蜜。

当然,这对家长来说确实是个挺大的挑战。

四、五十岁的成年人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固的兴趣爱好、言行举止模式和思维观念,如果想向比自己小20多岁的青少年靠近,这可以说需要一场有意识的“脱胎换骨”:要放下家长的“身段”,诚恳地向孩子了解他们的喜好和内心世界;要理解孩子的表达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角度;要具备与孩子高效沟通的技巧;要在孩子苦恼时,能提供积极的引导。

希望魏婕的妈妈能迎难而上,争取拉近与女儿的内心距离。即使最后发现难以做到,那她和魏婕爸爸也要尽量避免继续对女儿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,要让女儿回到家中时是感到放松的、自在的,这能明显缓解她的焦虑。

当然,他们也要避免对女儿过度夸奖,包括别人对女儿的过度夸奖,避免魏婕形成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,内心的自我评价过高。不过从那天面诊的情况来看,魏婕目前在这方面没有明显的问题。

02、如果青少年实在交不到知心好友,那怎么办?

除了家庭关系的改善,魏婕和父母还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她的交友问题。

魏婕有个奇怪的点,她明明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好朋友,像她之前认识的一个女生,两个人三观一致,很谈得来,那个女生也没什么毛病,两人一下课就一起聊天,放学结伴同行,感情好得很。

可是1、2个月后,魏婕突然觉得这个女生“很讨厌、很恶心”,再也不想理她了,那位女生还感到莫名其妙。是不是两人之间发生过什么?是不是那位女生有一些言行举止让魏婕觉得不认同?魏婕说都不是,她也想不明白,而且好几次交到好朋友之后都会这样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这个问题的背后肯定有相应的叠加性心理创伤,但魏婕在外显记忆层面忘记了,自己意识不到。如果要找到这个确切的创伤事件,要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(TPMIH)去寻找。不过,魏婕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,目前还不需要接受我们的临床深度心理干预,那至少目前来说,这个谜团一时是解不开了。

但并不一定要解开谜团才能解决问题。就像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坏习惯,我们也想不起来这是怎么来的了,但依靠主观能动性和一些科学的方法,我们仍能改变不少坏习惯。

现在魏婕和妈妈知道这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的了,虽然不知道确切原因,那也没必要纠结。她们可以了解我们介绍过的“ASRPAS法”(六六大顺法),当魏婕的焦虑情绪来了,可以及时利用这个方法,尽量恢复平静的情绪。

与此同时,魏婕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,也可以加强自我觉察,细细体会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和感觉,这也有可能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。

可如果她还是一直交不到稳定的知心朋友,那怎么办?

其实,如果她跟父母的亲子关系改善了,她对朋友的情感需求自然会降低。那如果她的父母改变得不够理想,她还是很渴望友谊,那我希望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性、深入地看待这个问题。

魏婕现在是初中生,她的人际圈子十分有限,很难跨越年纪、社会角色(学生)去认识到更多的人,她接触互联网的机会也很有限,这在客观上导致她更难认识到志同道合的人。

但这个阶段是暂时的,当她努力学习考上高中、大学,尤其是大学,这阶段会有更多兴趣社团,学生的自由度更大,不同年级的学生有更多的交流,她的社交圈子会拓宽。当她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了,那就更不必说了。

魏婕很可能更适合与比自己年长的,心理年龄跟自己一样成熟的,兴趣爱好相投的人成为闺蜜,到了那个阶段,她选择朋友的范围就大多了。

其实,我在高中、大学的时候也很重视人际关系,很想多结交朋友。但我回头看的时候发现,最后能彼此说心里话的,毕业之后还有联系的,少之又少。同学、同学,往往就只是曾经一起学习的人;同窗时可能关系很好,但到了另一个人生阶段后,互相的交集就很少了。

所以,从这个角度看,我希望魏婕不要把现阶段的人际关系看得那么重。相反,我希望她能够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到学习上。当我们的成绩上来了,能力提升了,人会变得更自信,对人际关系的问题也会更加淡定和包容,这两者是有内在联系的。而且如果她能考到更高的学府,她能选择的朋友的范围也就更大,朋友的素质也更有可能与她匹配。

所以,魏婕爸爸觉得孩子学习最重要,为什么那么看重友谊呢?他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,这是我们成年人作为过来人的经验和感悟。只是他说这句话的时候,没有先理解、共情女儿,也没有看到女儿渴望友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,一上来就质疑、否定,这是他的主要失误。

当然,即使内心再淡定,一个人生活在一个群体中,也还是要与人社交的。其实魏婕也有不错的社交能力,能交到一些谈得来的朋友。她还可以尝试“降维沟通”,跟一般的朋友、同学说点平常的话题,保持一定的联系就可以了。如果她有余力,还可以尝试了解下同学们喜欢的东西,不要盲目抗拒新的事物,可能有助于找到共同话题。

03、如果希望孩子成人成才,这一点才是关键

最后,我希望魏婕的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女儿缓解学习障碍,尽量建立起高效学习状态。

在这一点上,魏婕妈妈已经有所改变了。她曾经逼迫女儿背书,给她安排很多学习任务。魏婕本来学习成绩不错的,被妈妈这么一逼,反而不爱学了,一写作业就肚子疼。

后来妈妈意识到不对劲了,给她减压,她不舒服时就让她请假回家休息,魏婕才慢慢恢复过来。但有一些负面影响现在仍在持续,主要表现在魏婕很讨厌背东西,尤其不喜欢背政治、历史那些时间点和意义。

对于初中生,讨厌背书其实挺吃亏的,因为还没有文理分科,如果想获得理想成绩、不偏科,历史、政治、地理就得下功夫背。即使到了高中,学的是理科,很多知识还是得背。

虽然死记硬背确实很枯燥,但为了达到目标,为了收获有更大自由度的将来,现在下苦功背一背,多拿点分数,这种枯燥还是可以克服一下的。

我相信这个道理魏婕是明白的,她自己也希望能把成绩冲到班级上游,只是她就是控制不了讨厌背书的负性情绪,一背就烦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所以,魏婕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女儿在平静、开心的时候学习,尤其是在平静、开心的状态下背东西,掌握一些高效背诵的方法,甚至父母可以一起背,由魏婕当裁判,看谁背得好。

总之,父母最好能把家里的学习气氛搞得活跃些、欢乐些,让她对学习逐渐形成正性的情绪体验,结合更加科学的学习方法,提升她的成绩和自信。

最后,我希望魏婕的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女儿培养出越挫越勇的“高逆商(AQ)“,还有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。这两点建议,其实对任何一个人都适用。

孩子能成人成才,这是很多父母的愿望。但“成人成才”的规律中,最核心的是逆商(AQ),其次是情商(EQ),再其次才是智商(IQ)。孩子遇到困难、挫折时总感到焦虑,不知道怎么面对和解决,也不懂得及时自我反省,这才是孩子成人成才的最大障碍。

而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,chatGPT等AI程序的不断迭代,我们每个人的创新能力、跨学科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。

总的来说,魏婕的情况并不严重。对于她的将来,我们认为还是比较乐观的。希望她的父母能掌握真正科学、高效的精神心理学知识,及时改变,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,真正做到及时发现、及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,并引导孩子变得更加优秀!

标签:

称量大师好玩吗 称量大师玩法简介 每日视讯
<< 上一篇
最后一页
下一篇 >>
  • 精心推荐